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Home期货玻璃行业的十字路口:再熬十年还是现在退出?

玻璃行业的十字路口:再熬十年还是现在退出?
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
  经历市场寒冬后,玻璃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。浮法玻璃受房地产市场拖累,部分企业产线已连续亏损一年,而光伏玻璃虽前景广阔,却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沼。有沙河地区玻璃企业高管表示,如果依靠行业自身市场调节,玻璃行业可能将会亏损5-10年才能走出低谷。

  如今,随着光伏玻璃企业决议减产30%,以及“反内卷”政策预期的发酵,玻璃行业市场信心得到提振,7月玻璃价格出现明显反弹。

  不过,此轮行业反内卷的难度与2015年去产能相比大幅提升,多位业内人士及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行业内目前没有明确的去产能标准和要求,而且行业经过2015年后的市场整合已经没有小型窑炉,市场预期调控方向尚不明确,仍待具体政策出台。

 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玻璃信息研究部主任魏娜娜认为,玻璃行业企业未来发展可考虑下面几个方向:其一,推进技术升级,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推出高附加值产品;其二,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企业可在海外投资建厂;其三,加速兼并重组,加快行业整合进程,将产业规模调整至供需平衡状态;其四,产品发展以场景需求为导向,明确产品种类、性能以及生产规划。

  浮法玻璃:成本倒挂与产能困境并存

  玻璃价格今年上半年持续回落,6月跌至1100元/吨附近,湖北部分地区价格甚至跌破1000元/吨。

 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是浮法玻璃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。

  有沙河地区玻璃贸易商李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虽然汽车玻璃需求增长,不过去年建筑玻璃总量约7亿重量箱;汽车玻璃大概0.8亿重量箱,不到建筑玻璃的1/7,汽车玻璃、特种玻璃带来的需求增量难以弥补房地产市场下滑造成的缺口,使得玻璃价格持续下滑。

  李明表示,生产企业的下游行业内卷也在加剧,贸易利润从早期的 “非标品套保盈利300元/吨、标品150-200元/吨” 降至目前的10-20元/吨;下游深加工企业受房地产低迷影响,订单少、回款难,生存压力大。

  与玻璃价格一路下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。以煤制气为原料的企业因煤价下滑尚有微薄利润,但天然气作为行业主要燃料,相关企业亏损严重。沙河某大型玻璃生产企业高管刘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6月份,天然气燃料的生产线最高亏损超200元/吨。

  行业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产量和需求的不匹配,在地产端需求下行的情况下,供给端变化较慢。

  沙河某交割库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2024年一季度,浮法玻璃行业全国共259条生产线在产,日熔量约17.9万吨,下半年亏损加剧,产能利用率开始下降。但今年日熔量始终保持在15.6万吨至16.0万吨之间,多数企业虽然亏损但仍坚持生产,供需结构未能实现平衡,上半年持续累库。

  对此,刘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一方面,玻璃行业冷修成本极为高昂,单条窑炉冷修成本需数千万甚至上亿元;冷修停产企业将面临巨大成本损失,企业普遍选择在产热修,而降低窑炉产量则会相应抬高平均生产成本,使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;另一方面,企业通过期货、期权套保弥补生产亏损,期待下半年行情出现转机,担心停产会错失机会,同时对停产后复产的不确定性心存顾虑,不愿轻易退出市场。

  尽管行业整体亏损严重,但企业暂未大规模停线。李明表示,预计在持续亏损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现金流断裂时,才可能被迫停产。地方和协会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控,隆众资讯浮法玻璃行业分析师苗云萍告诉财联社记者,以沙河地区为例,当地要求企业实现燃料系统升级,大部分产线燃料需从煤炭升级为天然气,一部分将煤制气接入统一气站,相较于升级前每吨成本约增加40-200元,当地计划10月前完成接入。

  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今年5月发布了《工程玻璃行业自律倡议书》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。

  刘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回顾2015年供给侧改革,环保曾作为去产能主要手段,沙河浮法玻璃生产线从44条锐减至19条。但当前企业环保合规性已大幅提高,以环保手段去产能效果显著弱化,更多是通过提升企业运行成本,间接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,难以实现大规模产能出清,由于过去几年盈利情况良好,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,此轮玻璃周期如果单靠市场化调控,他预计行业底部将持续5-10年。

  光伏玻璃:龙头企业决议减产开启新局

  技术含量较高的光伏玻璃亏损情况也十分严重。

  魏娜娜告诉财联社记者,2024年光伏玻璃全球需求2138万吨,国内产能2343万吨,已超全球需求,行业开工率不足70%,日产能9.2万吨,库存天数超30天。

  隆众资讯数据显示,2.0mm镀膜光伏玻璃价格自2020年行业景气高峰的40元/m²,一路下跌,至今年7月初已低至10元/m²左右,创下历史最低纪录,一线大厂亏损1元/m²左右,普通厂商每平方米亏损3元左右。

  隆众资讯光伏玻璃分析师高玲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今年价格下跌与供需差快速拉大有关,参考光伏协会装机数据,反推组件的产量数据,6月需求比5月缩量14%到15%,对应光伏玻璃需求降幅超过1万吨/天。

  当前国内光伏玻璃实际产能约9万吨/天,而根据7月组件产量42.6GW测算,7月实际需求仅需8万吨/天。

  有消息显示,为扭转亏损局势,6月29日,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达成共识,决定自7月起集体减产30%。企业主要通过冷修停产窑炉、堵窑口限产以及暂停或延期新项目投产等方式,实现产能收缩。

  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随后,工信部迅速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,坚决落实相关决策部署。

  在相关政策及减产共识约束下,预计7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将下滑至45GW左右,若能顺利实施,有望改善供需严重失衡状况。

  目前光伏玻璃价格从今年4月后的持续下滑态势基本得到控制,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从福莱特(601865.SH)了解到,目前已有产线开始冷修,光伏玻璃市场价格现在基本稳定。

(财联社)

文章转载自 东方财富
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Must Read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
Related News
- Advertisement -spot_img